打開地圖,從太倉主城區出發,20分鐘即可到昆山市中心,30分鐘即可到上海嘉定市區。
緊密相連的物理空間里,產生了非同一般的化學反應:截至2023年底,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7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9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近9900億元,集聚高新技術企業6700余家。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六周年,也是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成立的六周年。10月29日,2024年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輪值會議在太倉召開。隨著一批重點項目合作簽約、一個個特色載體平臺成立、一系列全新的合作框架確定,這個萬億增長極,還在繼續成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圈
從京津冀到珠三角、長三角,開展區域合作的都市圈、城市群并不鮮見,嘉昆太的特別之處在哪里?
“除了地理、人文的相近相親之外,最重要的是資源的集聚和互補。”太倉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孫波說。
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汽車城”嘉定集聚了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4300多家;昆山集聚了960多家汽車產業鏈優質企業;太倉也集聚了超7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
集聚的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對企業來說是最大的吸引力。
“和客戶、供應商更近一點,成本就更低一點,效率就更高一點。”今年7月,位于太倉市科技產業園的虜伯曼(蘇州)科技有限公司流體系統集成及智慧潤滑系統新基地項目封頂,這也是國內智慧潤滑領域最大的生產基地。對于這個總投資10億元的新基地,該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趙民章信心滿滿。
虜伯曼集團40%的業務量都在長三角地區,其不少的重要合作伙伴如三一重工、舍弗勒等,都位于昆山和嘉定。新基地落成之前,趙民章每個月都要從河南總部飛到昆山,“現在只要15分鐘就可以開到三一重工,對接交流非常方便。”
長三角一體化風勁浪涌,像虜伯曼這樣被嘉昆太“圈”起來的企業越來越多。同樣位于太倉的事達同泰產業園,從2021年10月份開始建設,圍繞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科技等產業,已聚集昆山、上海等地40余家企業入駐園區,初具上下游產業聚集效應。
據統計,太倉70%以上的企業與上海、昆山的企業有業務往來,滬太日通勤人數超5萬。
從一家企業、一個園區,到一條產業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合作已經成為嘉昆太的常態,為長三角區域產業合作提供了典型案例。
近年來,三地聯合成立長三角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嘉昆太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聯手上汽集團等發起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共建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超90%企業參與長三角整車廠供應體系,其中大部分為一、二級供應商。
當天的活動中,嘉昆太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聯盟成立,三地的相關企業“抱團”“起飛”,一個具有高度延展性的“低空經濟圈”正式啟航,嘉昆太產業合作向著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新領域邁進。
技術“流動”、智慧共享的創新圈
創新與產業一向“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產業的聯動發展,離不開科技的協同創新。嘉昆太以“協同創新”命名核心圈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在研制一款渦噴航空發動機時,太倉點石航空動力有限公司對發動機所使用的傳感器的環境適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昆山雙橋傳感器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利用其設計制造技術,完成了適用于高空高速飛行的壓力變送器研制,為點石航空順利完成超音速飛行提供了技術支持。
作為制造高地,嘉昆太其實也是一片創新高地。
這個區域內集聚著眾多的創新企業、創新平臺、“雙創”人才。嘉定擁有“十一所三中心二基地”國家級科研院所和7所高校等科技力量;昆山擁有2個千億級和1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太倉擁有西工大太倉長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大所”,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第二位。
圍繞豐富的科創資源,三地搭建起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等科技資源流動與開放共享機制,常態化開展國產替代技術聯合攻關,讓技術“流動”起來,讓智慧彼此共享。
這里有為創新“搭臺架梯”的交流平臺——
嘉昆太已連續舉辦六屆長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覽會,吸引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參展千余家次,發布長三角各地企業技術需求近千項,實現技術交易成交金額約12億元,為三地協同創新注入源源動力。
這里有為創新提供“源頭活水”的人才庫——
三地成立“嘉昆太”職業教育聯盟和“嘉昆太”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聯盟,初步實現三地校企資源共享、實訓基地共建、技能大賽共辦;落實“嘉昆太”聯合引才清單,攜手開展校園引才,更大力度聚集優秀人才。
產學研用的“跨界”融合,讓一項項“沒想到”的技術成果、一個個“看不夠”的創新產品在這里誕生。
隨著當天嘉昆太三地特色產業園區、“嘉昆太營商環境共同體”倡議書、長三角轉化中心先進技術成果的發布,以及“嘉昆太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聯盟”和“嘉昆太人力資源服務虹橋共享中心”的成立,嘉昆太聯手打造的科創策源地正加速拔地而起。
共建共享、不分彼此的生活圈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上海的優質醫療資源,太倉人的這個夢想很快就能實現。
目前,總投資40億元的瑞金醫院太倉分院已經基本完工,正在進行最后的內部裝飾,預計2025年將投入使用。該項目總占地181畝、總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建成后將設置床位1000張。
瑞金醫院太倉分院支部書記、副院長顧曦東介紹,分院將由瑞金醫院提供垂直化管理、同質化醫療、一體化運作,與瑞金醫院本部、嘉定院區共同成為瑞金醫院“一院三區”的核心部分,成為長三角地區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型、創新型、示范性、現代化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嘉昆太“朋友圈”,“圈”起的不僅是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還有三地人民的幸福生活。
曾經,不少斷頭路、斷頭河讓想要去嘉定、昆山“串門”的太倉人面臨著“咫尺千里”的尷尬處境。
從“好鄰居”到“共同體”,第一步就是打通路的“梗阻”。
嘉昆太三地強化多層次交通對接融合,推進硬件設施互聯互通,促進三地時空“無縫銜接”。嘉定城北路—太倉岳鹿公路等省際斷頭路有效貫通,太倉良輔路—昆山東光路、太倉廣州路—昆山迎賓路等斷頭路項目加快推進;跨省公交運行平穩,國內首條省際毗鄰地區公交化運營的客運班線太嘉線常態化運營。
如果說公路網打通了三地居民日常出行的“攔路虎”,鐵路網則暢通了你來我往的“大動脈”。
太倉主動融入“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快構建“5+1”軌道交通網絡。滬蘇通一期、滬寧沿江城際鐵路已建成通車,滬蘇通二期、北沿江高鐵正在加快建設,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項目迎來關鍵性進展,建成后將實現與上海地鐵2號線、9號線、12號線以及上海市域線機場聯絡線等多條軌道交通的無縫換乘。
路越走越寬,交往越來越密切,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嘉昆太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看民生保障——跨省就醫在嘉昆太成為常規選項;三地醫保定點零售藥房實現跨省異地購藥直接結算,打通互助幫困醫保;
看社會治理——三地常態化開展治安卡口共建、交界區域巡防聯控等工作,共建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區”;
看文體交流——市民運動會嘉昆太城市定向系列賽、非遺手造巡展、“行走江南—嘉昆太橋水風華”文獻聯展等活動拉近了三地居民的心。
“我們將堅持戰略協同推進,全面深化跨區域、跨領域協調聯動,推動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深化滬蘇一體化發展等戰略疊加,探索形成更大的區域協同發展合力。”太倉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萬芬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