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州這座文蘊醇厚、文脈綿長的江南名城來說,驕人的文旅資源稟賦和不斷增強的文化軟實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也是其展示獨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十四五”以來,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要求,蘇州在文旅智慧化建設、全域空間優化、文化品牌塑造、新業態培育、國際影響力提升等方面成效顯著,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身處這座“福氣之城”,蘇州人也因擁有豐富多彩的文旅生活選擇,有著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彰顯城市品牌魅力,打造文旅融合典范
閱讀、觀展、逛公園,賞景、觀影、看演出……在當下的蘇州,文化旅游活動的選擇越來越豐富。每逢周末和節假日,蘇城各處佳展紛呈、好戲連臺,讓不少文藝愛好者恨不得像孫悟空一樣能夠有分身術。
“十四五”以來,蘇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豐富產品業態供給、激發文旅消費活力、激活文旅產業動能,著力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目前,蘇州全市共有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11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7個,數量位列全省第一。圍繞各度假區的獨特自然風貌和文化特色,蘇州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游,形成了一批沉浸式文旅體驗、旅游演藝、康養運動等業態項目以及親子研學、非遺農事體驗、美食制作采摘等組合型旅游產品。
近年來,蘇州積極發展文旅創新業態,推出《宇宙猜想·啟程》、只此周莊、青靛甪直、虎丘秘境等一批沉浸式體驗產品,以及周莊數字夢工廠、太倉阿爾卑斯雪世界等全新文旅項目。開通5家直升機基地,推出20余條低空文旅航線。擦亮“東方威尼斯”金字招牌,推出古城水上游、古鎮水上游以及“太湖攬勝”、蘇州太湖1號公路等線路產品。蘇州積極培育鄉村旅游新載體,推動重點旅游鄉鎮錯位發展,全市共有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重點村21家、省級鄉村旅游區52家,張家港市“原味鄉村·傳奇之旅”鄉村旅游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依托工業制造業發達優勢,蘇州培育形成沙洲優黃文化園、太湖雪蠶桑文化園等一批工業旅游示范點。全市現有省級以上工業旅游示范點38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34家。
蘇州激活文旅產業動能,致力于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截至2025年6月,蘇州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穩步增長至1707家,實現營業收入1942.09億元,同比增長10.7%,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近年來,蘇州引進了一批數字文化頭部企業、產業鏈重點項目和創新鏈重點人才,加快建設數字文化產業創新集群。中國數字文化集團、央廣傳媒集團等全國頭部、平臺型文化企業先后在蘇州落地建設區域總部、運營平臺等項目。喜馬拉雅城市文化長三角區域總部、阿里大文娛蘇州中心·周莊數字夢工廠、騰訊(蘇州)數字產業基地、網易蘇州數字文化創新中心等數字文化項目接連落地蘇州。
作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蘇州持續打造文旅消費市場的“引爆點”和“增長點”。出臺《蘇州市進一步促進文體旅聯動豐富產品供給的意見》《蘇州市促進入境游若干措施》等文件,從支持大型活動舉辦、打造優質文旅線路、推動旅游提升行動、打造“夜經濟”品牌、開展消費惠民活動等多個方面入手,為促進文旅消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近年來,蘇州連續舉辦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蘇州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等大型文旅展會活動,先后舉辦或承辦“酥”香迎春花市、“君到蘇州酥心消費”活動、“非遺賀新春——古城過大年”“夏江南尚蘇州”文旅消費季等重點活動,有力推動了文商體旅農融合發展,合力點燃消費新引擎。
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加強遺產保護傳承
今年5月17日,蘇州考古博物館建成開放,這是江蘇省首座考古專題博物館。開館前兩個月,該館就接待觀眾逾10萬人次,成為長三角熱門文博場館。“去得晚了點,逛了一個半小時沒逛完就閉館了,有點意猶未盡……來了考古博物館才發現蘇州的歷史這么悠久,真的是千年古城,見證了時代的變換。”一位年輕母親帶著孩子參觀后在社交平臺寫下這樣的感言。
蘇州有著“世界遺產典范城市”的金字招牌。蘇州是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市轄區內現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和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這片土地上共有3801處文物普查登記項目,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86處。近年來,蘇州著力建設“博物館之城”,完善博物館建設體系、優化博物館發展環境、提升文旅融合能力,建成“百館之城”,基本形成以蘇州博物館為旗艦、國有館為主體、主題館為特色、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建設格局。全市等級博物館有11家,其中一級博物館4家、二級館6家、三級館1家。“十四五”以來,全市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超1200萬人次,舉辦展覽300多場,提供社教活動1500余場。
蘇州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授予的“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現擁有2項世界文化遺產,8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3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7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3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3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還有一大批市級、縣市(區)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十四五”以來,蘇州通過加強分類保護、創新多維人才培養、豐富非遺傳播方式、拓展傳播普及范圍等措施,厚植非遺保護傳承的土壤,努力讓這些世代相傳的文化瑰寶在現代生活中綻放迷人光彩。“‘非一般的課堂’線上線下創新聯動傳播”入選2024全國非遺傳播活動創新案例,“非一般”系列活動品牌也于2024年入選“全省非遺保護傳承優秀實踐案例”。蘇州非遺還與《黑神話:悟空》《王者榮耀》《英雄聯盟》等頭部IP開展創新合作,讓更多年輕人在休閑娛樂的過程中領略非遺的魅力。
2022年11月,蘇州啟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力求以豐碩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揭示地方文化內涵。草鞋山遺址完成第8次主動性發掘,新發現20座馬家浜時期墓葬。東山村遺址考古成果經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公布。塘北先秦遺址獲“江蘇田野考古十大優秀項目”。元和塘古窯址群確認為南宋“平江官窯”。昆山唐家角遺址、姑蘇區金城新村遺址2項考古發掘項目入選省十大“田野考古示范項目”。近年來,蘇州深入踐行“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使命任務,不斷加強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工作,將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建設大局,遺產保護體系更加完善、有效利用更顯成效、創新發展更具活力。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增強文化惠民力度
今年國慶節當天,三年級女生肖瑤和她的母親一起參加了蘇州美術館舉辦的山水布藝拼貼畫體驗課。而此前的周末等休息日,她們也常去蘇州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度過美好時光。“美遇蘇州”文化惠民工程,讓文藝活動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肖瑤這樣的普通家庭的閑暇時光變得多姿多彩。
蘇州是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示范地區之一。近年來,蘇州圍繞江南文化品牌打造,穩步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24年,全市公共文化場館服務群眾超9000萬人次,人均接受場館服務人次位居全省前列。
“十四五”以來,蘇州先后制定出臺《蘇州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蘇州市打造“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間”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形成了一批工作成果,張家港市“公共文化設施全面開展5+2課后研學服務項目”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運河情·江南韻”大運河民族民間文化交流展示周、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等2個項目入選全國優秀群眾文化品牌案例。
在陣地建設方面,蘇州落實《蘇州市文化設施布局規劃(2017-2035)》,持續打造“城鄉10分鐘文化圈”2.0版。蘇州博物館西館、蘇州工業園區北部市民中心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落成投用。全國首個地級市古籍館——蘇州古籍館在蘇州圖書館揭牌。截至2024年底,全市擁有公共圖書館及相關閱讀設施超800個,標準化建設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021個,實現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全市縣級及以上圖書館、文化館全部為國家一級館。全市范圍擁有文化館(站)110個,各類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151個,省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04家。
堅持品牌引領,蘇州連續舉辦“長江文化節”等群眾文化活動。小品《打折》獲得第十九屆文旅部“群星獎”。蘇州還連續4次蟬聯江蘇省“五星工程”獎獲獎總數第一,全市共涌現出106支省級“優秀群眾文藝團隊”。
近年來,蘇州大力推動“廣場文藝周周演”“百姓戲臺天天樂”“歡樂文明百村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惠民活動提檔升級,每年面向基層開展惠及城鄉群眾的各類公共文化活動超7000場次。蘇州創新開展市級公共文化配送服務,通過“菜單式”點選、“訂單式”配送,5年來面向全市提供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超4000場,覆蓋所有鄉鎮街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文化資源。文旅部門還推出了蘇州市全民藝術提升季,重點開展美育大學堂創新項目,通過藝術夜校、周末藝校模式,探索普惠性非基本服務方式,逐漸形成政府主導、社會響應、全民參與的藝術普及新格局。
面向未來,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錨定“高水平打造中華文化傳承創新展示窗口、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總體目標,持續放大“世界遺產典范城市”“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品牌效應,加快數字文旅新基建、煥新江南文化IP、拓展“文旅+百業”融合賽道,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讓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綻放更迷人的光彩;也誠邀海內外朋友與蘇州一道,共享“詩與遠方”的無限可能,共同書寫“福氣蘇州”的美好未來。
數據鏈接:
截至2024年底,全市擁有公共圖書館及相關閱讀設施超800個,標準化建設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021個,實現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全市縣級及以上圖書館、文化館全部為國家一級館。全市范圍擁有文化館(站)110個,各類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151個,省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04家。
蘇州大力推動“廣場文藝周周演”“百姓戲臺天天樂”“歡樂文明百村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惠民活動提檔升級,每年面向基層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活動7000場次。創新開展市級公共文化配送服務,通過“菜單式”點選、“訂單式”配送,5年來面向全市提供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超4000場,覆蓋所有鄉鎮街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文化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