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萬年前的太湖三山島遺址,到江南文化標尺草鞋山遺址;從文明曙光東山村遺址,到秦會稽郡治所金城新村遺址;從鑒真東渡起錨地黃泗浦遺址,到大元瓷倉樊村涇遺址……這些承載著厚重歷史和文脈的大遺址,是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長河中的生動見證。在這次大會上,民進蘇州市委會遞交了《關于加快建設我市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議》的集體提案。
近三年,蘇州市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項目年均完成187項,年均調查勘探面積1923萬平方米,項目數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太倉樊村涇遺址已完成保護規劃。草鞋山考古遺址公園和元和塘古窯群分別入選國家和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通過一系列考古發掘和保護項目,蘇州不僅展示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彰顯出前瞻的文物保護利用探索,在大遺址保護利用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但民進蘇州市委會調研發現,大遺址利用工作在當前仍面臨多重挑戰。“主要是存在大遺址價值挖掘不足、大遺址保存狀況不佳、保護規劃不夠合理、保護性發展不夠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做好挖掘、傳承、保護和利用。”民進蘇州市委會副主委於亞萍說。
為發揮大遺址所承載的巨大文化影響力,民進蘇州市委會在提案中建議,要通過創新展示方式,活化文化體驗,更好地展示有“距離感”的遺址遺跡。如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結合蘇州古典園林、水鄉文化等地域特色,打造具有蘇州韻味的大遺址展示空間,利用古典建筑元素設計遺址博物館或遺址公園,使文化展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要本著“多方參與,開放共享”理念,在蘇州各級學校、社區及旅游景點開展大遺址文化教育活動,利用VR、AR等現代技術,讓市民和游客親身體驗歷史場景,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要鼓勵遺址周邊社區居民參與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如設立社區志愿者團隊,參與日常巡查、環境維護和文化活動組織,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同時,要對大遺址進行數字化記錄、保護和展示,并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擴大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