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這是蔣春華代表自我介紹時說的第一句話。他說,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自己還是堅持住在農村,這樣可以第一時間聽到村民的需求,第一視角收集身邊的問題,盡己所能為他們發聲。
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年輕人更少了。“村里的老人白天一個人在家,中午吃什么呢?就一個電飯鍋插著電放在床旁邊,餓了坐起來吃一口。”蔣春華代表回憶起當時看到的這一幕,至今仍然感觸很深。經過更多的走訪和觀察,他發現老年人吃飯難是一個普遍問題,而年輕人在外工作的同時,也非常擔心家里老人的身體和安全狀況。“我當時就想,是否可以在村里設置一個老年人助餐點。”蔣春華代表說。
在去年的市人代會上,蔣春華代表建議,通過對社區(村)居家養老的老人進行生活能力、室內環境和子女情況等評估,建立檔案;針對一部分失能老人,屬地工作人員定期上門,解決其一日三餐問題。建議提出后,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專題督辦,吳江區民政局很快進行了答復。在他的推動下,2024年,吳江部分社區食堂開始試點。同時,本身就從事農業食品行業的蔣春華代表也身體力行地為養老助餐提供一線保障服務。
“助餐點從一開始的兩三個增加到幾十個。”蔣春華代表很欣慰看到這樣的變化,也增添了他繼續為農村養老建言獻策的信心。今年,他提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院建設的建議。結合農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不高,且農村老人大多沒有養老保險的實際,他希望以盤活閑置用地、節省成本的模式,建設普惠性養老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相關行業出臺普惠性養老保險,讓更多農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