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切實做好2025年秋季學期
學生資助工作的通知
各縣級市(區)教育局(教體文旅委),各直屬(代管)中小學校(幼兒園):
根據《2025年江蘇學生資助工作要點》要求,為全面落實各項學生資助政策,確保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順利入學、安心就讀,現就做好我市2025年秋季學期學生資助工作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大宣傳力度,確保每個家庭知曉學生資助政策
各地各校要把握新生入學、獎助學金申請等關鍵節點,針對困難學生需求,拓展宣傳渠道,拓寬宣傳路徑,有計劃、有重點地加強資助政策及申請流程的宣傳,進一步提升知曉度。要持續開展防詐騙教育,尤其在新生入學期間加強對新生的警示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甄別能力。
(一)做好兩張宣傳海報的張貼工作。在學校公告欄張貼資助政策宣傳大海報,在每間教室的醒目位置長期張貼資助政策小海報。學校要明確專人負責學生資助工作,并將聯系方式在海報上公布。
(二)做好資助政策宣傳冊的發放與回收工作。各地各校要做好資助政策宣傳冊(或告家長書)的發放工作,做到每個學生人手一份,回收回執并長期保存。
(三)開展一次面向全校師生的資助政策宣傳活動。各校要利用晨會、課間操、班會等時間,對全校師生進行學生資助政策宣傳和解讀,確保全校師生知曉各類學生資助政策。
(四)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電子屏、家長群等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開展資助政策宣傳,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
(五)組織開展一次對學生資助需求的調研。各地各校可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家庭經濟情況、學生資助需求的摸底調查,更好地實現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為新學期學生資助工作提供依據和支撐。
(六)組織開展學生資助工作培訓。各地各校要加強對學生資助工作者和班主任等的業務培訓,通過培訓,構建學生資助工作組,提升資助工作者和班主任的政治站位、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整合資助宣傳隊伍資源,結合實際情況打造資助政策宣傳大使(學生)、資助政策講解員(資助工作者)、資助政策社會宣傳員(聘請街道、社區人員)等宣傳隊伍。
二、加強信息化應用,確保資助認定和管理精準高效
各地各校要按照《省教育廳等五部門關于進一步健全精準資助部門協同工作機制的通知》(蘇教助函〔2022〕6號)和《市教育局等七部門關于印發〈蘇州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蘇教辦〔2024〕59號)精神,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
(一)加強省特殊困難學生就學信息庫應用。省學生資助系統與學籍系統及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已實現數據對接,原有各校向資助系統導入學籍信息比對模式調整為系統自動對接方式。如出現有學生急需進行困難生認定,學校亦可按照原操作方式,自行導入相關學籍信息。
(二)全面落實特殊困難學生“免申即享”。“免申即享”類學生只需通過江蘇省學生資助申請平臺進行信息完善和確認,免于申請、無需公示。對于符合“免申即享”卻沒在線確認的特殊困難學生,要逐一聯系核實情況,了解未申請原因,宣傳資助政策、申請流程及學校人性化隱形資助的做法。對宣傳引導后仍然主動放棄的學生,學校收取并留存學生放棄資助的書面材料,并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填寫“未資助原因”。對符合“免申即享”但經家訪發現家庭經濟狀況有重大改觀、不再適合享受國家資助的學生,可深入宣傳國家資助政策,引導學生或家長實事求是地作出申請與否的決定。對特困庫中有爭議的學生,學校可邀請監督部門、家長代表等共同參加資助認定會議,公平公正地作出集體決策。各地各校在“免申即享”基礎上,可通過家訪、個別談話、大數據分析、民主評議等方式進行分檔資助。
(三)全面應用省學生資助申請平臺。為進一步方便學生申請,加強隱私保護,所有資助申請與認定工作均通過“江蘇省學生資助申請平臺”進行,各地各校應靈活使用量化分值調整和自定義問題設置等功能,提高認定工作精準性和本地化水平。
(四)認真做好家庭走訪和民主評議。繼續推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訪工作,做到先家訪后認定。各地各校要通過實地走訪準確掌握家庭經濟狀況,了解學生的性情和處境,傳遞黨和國家的溫暖,加深師生感情,推動家校協同,為精準認定和因材施教奠定基礎。
三、及時足額發放經費,確保資助政策全面有效落實
各地各校要按照《江蘇省學生資助資金管理辦法》《江蘇省學生資助管理實施細則》規定,落實落細各項學生資助政策,及時足額發放學生資助資金。
(一)及時足額發放政府資助經費。秋季學期國家助學金及生活補助經費應于2025年11月30日前發放完畢。根據《關于印發〈蘇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蘇教基〔2023〕23號)精神,特需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實行全免費。特需兒童進入公辦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應免收保育教育費和代收費等,由當地財政部門按照物價部門核定的收費標準足額撥付到幼兒園。各地各校要建立應急救助機制,對遭受突發性災害或變故影響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在國家資助基礎上,多措并舉“再幫一把”。
(二)足額保障校內資助經費。公辦普通高中和幼兒園要從事業收入中提取3%~5%的經費用于資助學生,民辦學校應從學費收入中提取不少于5%的資金,用于獎助學生。校內提取經費可用于獎助學生以及對重點幫扶對象實施發展型資助。民辦學校應統籌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招錄工作,保障校內資助資金足額提取到位、使用到位。要充分挖掘社會資源,拓展扶困助學渠道,緊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煩心事,滿足困難學生的多樣化資助需求。
(三)推進社保卡“一卡通”應用。根據《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十部門關于印發江蘇省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件事”實施方案的通知》(蘇人社函〔2024〕167號)精神,各地各校應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金融監管等部門共同研究制訂本地試點應用工作方案,做到統籌謀劃、試點先行、有序推進。要以優化資金發放流程、減輕發放人員工作負擔、提高學生滿意度為前提,構建以社保卡為載體的便捷高效服務管理新模式。
四、大力實施資助育人,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一)各地各校要全面落實《關于印發〈蘇州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蘇教辦〔2024〕60號)文件精神,在保障經費和物質資助基礎上,同步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縱深推進孤困學生結對關愛行動,倡導全市各級各類學校落實相關基層組織與孤困學生結對,從物質資助、成長陪伴、學業就業幫扶、綜合素養提升等方面對孤困學生實施結對幫扶。
(二)根據《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開展2025年“蘇鄉永助”資助育人主題活動的通知》(蘇教辦助函〔2025〕2號),組織開展“蘇鄉永助”資助育人主題活動:一是資助育人工作案例征集;二是學生資助短視頻征集。
(三)信息化助力發展型資助。探索資助系統與其他各類教育管理系統和數據庫相銜接,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監測預警和教育干預機制。
五、聚焦孤困學生補助,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孤困學生教育保障工作的相關要求,切實保障孤困學生在校學習和基本生活需求。各地各校結合學段差異、孤困學生類型、支持政策等因素,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建立健全“精準認定、精準資助、精準幫扶” 工作機制,通過明確認定對象、規范認定程序、強化資金保障、落實教育幫扶,確保孤困學生“需助必助、應助盡助”,為孤困學生提供有溫度、有質量的教育服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六、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資助工作平穩有序
(一)加強資助隊伍建設。各地各校應根據資助事業規模和工作量,足額配備資助工作機構和隊伍,尤其要重點保證下半年資助任務密集期的人員配備,工作人員須為在編在崗人員,要保證資助隊伍的相對穩定性,確保無風險、無疏漏。積極開展資助工作者培訓,不斷提升資助隊伍素質。
(二)加強行風廉政建設。各地各校要加強學生資助工作監督及檢查,嚴格規范資助程序和資金發放,強化信息管理、明確監管責任。加強廉政教育,防范“人情”資助、“關系”資助,杜絕弄虛作假、優親厚友現象。
(三)加強學生資助工作檢查。各地要定期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檢查,規范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流程,確保資助經費及時、足額、精準地發放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四)加強平臺系統的填報和審核工作。及時、規范地完成各系統數據的填報、審核和上報工作。嚴格按照“誰填報誰負責”“誰審核誰負責”的原則,做到資助系統應用“3個100%”和“3個零誤差”。
七、相關材料報送要求
請各地各校全面落實秋季學期各項學生資助工作,按時報送相關材料。具體要求如下:
(一)請各地各校在全國學生資助辦公系統中下載相應表格并填寫。
(二)請各直屬(代管)中小學校(幼兒園)于9月30日前將孤困學生名單的電子稿和蓋章PDF報送;10月25日前將其他表格的電子稿和蓋章PDF報送。均通過全國學生資助辦公系統反饋。
(三)請各市(區)于11月30日前將表格的電子稿和蓋章PDF通過全國學生資助辦公系統進行反饋。
(四)聯系人:韓詩雨;聯系電話:65733820。
蘇州市教育局
2025年9月4日
(此件公開發布)
|
蘇州市教育局辦公室 |
2025年9月4日印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