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中,停車問題尤為突出。今年以來,太倉市巧用“加減乘除”4種思路,在無物業小區試點探索建立停車自治管理體系,有效緩解了無物業老舊小區的停車難題。
城廂鎮西區社區的北門一村是一個無物業老舊小區,居民擁有車輛220多輛,原有車位160多個,車位本就緊張,再加上外圍沿街商戶也常在小區停車,使得停車矛盾更加突出。
為緩解停車難,在社區引導下,居民成立了自治小組,從去年起逐步探索,一步步破解停車困境。居民自治小組首先從“加法”入手,對小區部分場地進行改造,重新施劃車位,盡可能增加停車位數量。通過這樣的“加法”,北門一村新增約30個車位。
北門一村停車自治的“減法”,指的是加裝道閘,杜絕外來車輛隨意停放。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見的基礎上,自治小組確定了出資標準:有長期停車需求的住戶每戶出資500元,有臨時停車需求(如子女探訪)的住戶每戶出資150元,籌集資金用于安裝道閘。道閘投用一年多以來,居民不再為外來車輛占位問題煩惱。
如果說增加車位和安裝道閘是優化停車自治管理體系的“硬件”,那么“乘法”和“除法”則在“軟件”上做文章。老舊小區多位于鬧市區,周邊商鋪密集,白天商戶也有停車需求,而居民車輛此時大多外出,車位閑置。北門一村、公園弄等小區因此推出“潮汐停車”項目,在特定時段允許商戶車輛進入停放,收費合理,既方便商戶,又增加小區公共收益。若商戶車輛出現違規行為,居民自治小組有權取消其停車資格。
停車自治管理體系中的“除法”,指的是廣泛匯集民意、多措并舉推進治理,實現良性自治。通過推動社區干部下沉走訪,聯動城管、公安等部門開展協商,進一步完善停車自治機制。
目前,城廂鎮的西區、德興、中區、康樂等社區均在無物業老舊小區中推廣此類停車自治管理體系,在破解“停車難”的同時,提升了社區綜合治理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