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近日,在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研究所的工作室里,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蘇繡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姚建萍正伏案整理調研筆記。這位扎根刺繡藝術40余年的藝術家,將目光聚焦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準備帶著精心打磨的建議赴京履職。
作為蘇繡藝術的領軍者,姚建萍的履職歷程始終與非遺傳承發展緊密相連。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姚建萍提交了《關于加強非遺與旅游融合標準化的建議》,從組織管理、制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在旅游業中的使用標準、規范非遺與旅游融合的程序與過程、確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相關利益主體的保護責任及其行為規范等方面,提出了思路對策。
這份建議被文化和旅游部納入重點督辦建議,成功入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的10個高質量辦理代表建議典型案例。“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與我進行了電話溝通,隨后開展調研。”姚建萍介紹,如今,非遺領域標準化建設工作正在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部推動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委員會、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換屆過程中增加非遺領域專家,委托相關單位開展非遺標識管理規范調研,進一步加強非遺產品標識管理等,讓非遺與旅游更好融合。
國家相關部門對非遺傳承保護的重視,極大增強了姚建萍的信心。“在過去一年的履職過程中,我始終密切關注中國刺繡等優秀傳統文化產業的動態。”她說,她實地走訪各地文化產業基地,深入了解從業者的需求和面臨的實際困難,并且參與組織了多場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如此,她還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相關政策的研討會議,提出個人觀點和建議。
今年的全國兩會,姚建萍依舊聚焦非遺保護和活態傳承,打算提出中國刺繡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建議,其中融合了人文經濟學和新質生產力的思考。“中國刺繡正是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生動體現,不只是非遺傳承和藝術創作,更是蘊含巨大經濟潛力的產業。”她介紹,建議主要涉及蘇繡聯合其他繡種申報“中國刺繡傳統文化技藝”世界非遺,向世界展示“針尖上的中華國粹”,并通過完善政策支持、強化人才培養、促進產業創新等多方面舉措,助力中國刺繡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手記
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在姚建萍看來,非遺保護不能止步于技藝留存,更要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她曾推動蘇州鎮湖刺繡與故宮博物院、上海美術館合作,將傳統刺繡融入當代藝術展陳;帶領團隊開發蘇繡數字藏品,上線3小時即售罄。
同時,姚建萍不斷強化蘇繡創新發展,并不斷加強人才培養、促進蘇繡文化傳播。今年1月,全球家居裝飾與設計領域的頂級盛會——法國Maison&Objet展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姚繡品牌作為CRAFT展區唯一的中國參展企業大放異彩,讓中國非遺再度驚艷全球。姚繡藝術品《玉堂白鷺》《寂寂軒窗淡淡影》憑借蘇繡經典技藝,將詩情畫意與蘇繡的精細雅潔完美融合,令國際友人驚嘆不已。姚繡美學擺件、腕表、配飾、家居等佳作,將藝術與生活融合,傳遞出有溫度的非遺生活理念,讓觀眾愛不釋手。
作為省人大代表和全國人大代表,姚建萍共提交非遺相關議案建議20多件,推動設立“長三角非遺保護聯盟”等多項政策落地。談及履職感悟,她坦言:“過去我只關心怎么繡好一朵花,現在更關注如何為整個行業‘鋪路架橋’。”她的作品《絲綢之路》蘇繡長卷,繡品中蜿蜒的商路連接傳統與現代、貫通技藝與民生,恰似她的履職之路,也見證著中國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