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黨建引領,賦能產業發展。近日,由市委市級機關工委、市科技局主辦的2025年度蘇州市大院大所黨建聯建·賦能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活動舉行。來自蘇州大院大所黨建聯建單位、科技企業、平臺機構等單位的代表齊聚一堂,談合作、話發展、謀未來,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獻計獻策。
凝聚“紅色力量”,激活“最強大腦”。2022年5月,市委市級機關工委聯合市科技局黨組、蘇州大學科技黨委策劃啟動了大院大所黨建聯建,引導在蘇高校和科研院所以黨建為紐帶抱團搞研究、開門搞合作。三年來,聚焦蘇州產業發展需求,以“服務企業、賦能產業”為導向,組織大院大所常態化開展800余場黨建共建活動,成員單位由35家增加到66家,參與組建市級創新聯合體項目108個,與企業開展科研合作項目1000余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項目1300余項,轉化孵化企業700余個,技術合同金額近60億元,引進科技人才(團隊)3600余人,描繪出“以聯聚力、以聯聚才、以聯匯智”的生動圖景。
抱團聯合攻關,繪就協同聯動“同心圓”
“通過黨建聯建,我們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轉變?!碧K州大學科技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聯建單位圍繞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聯合組建了12個技術攻關團隊,集中力量突破產業共性技術難題。其中,由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牽頭,聯合蘇州大學等7家單位共同承擔的“高端醫療器械”項目,已成功攻克3項“卡脖子”技術,相關成果在蘇州高新區實現產業化。
蘇州納米所、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14家單位組建的“新型鋰電材料技術創新聯合體”,通過定期召開聯合黨組織生活會、專業研討會、設立黨員攻關先鋒崗等方式,推動科研資源共享、人才協同培養。截至目前,該聯合體已聯合申請專利20項,開發出4種新材料,其中3種已進入中試階段。
“過去是‘單兵作戰’,找合作單位、談利益分配耗費大量精力?,F在黨建聯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信任基礎,讓我們能心無旁騖地搞研發?!敝袊拼筇K州高等研究院一位項目負責人感慨道。該院在蘇州市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產業科技鎮長團牽線搭橋下,與蘇州英諾依科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針對3D打印定制化脊柱矯形器設計效率低、成本高的難題,雙方組建跨學科團隊,聯合開展專用3D打印設備研發和智能化設計軟件開發。目前,已實現矯形器自動化設計在10分鐘內完成,產品在上海九院、徐醫附二院等醫院驗證應用。
“黨建聯建不僅加強了院所間的聯系,更重要的是構建了穩定的合作機制?!笔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介紹,三年來,聯建單位間合作項目數量年均增長35%,聯合發表高水平論文數量翻番,真正實現了“1+1>2”的聚合效應。
搭建載體平臺,構建創新策源“動力核”
今年5月以來,蘇州工業園區陽澄數谷的10輛智能網聯小巴“很忙”,自面向公眾開放免費試乘后,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來,親身感受無人駕駛的科技魅力。
智能網聯小巴的研發成功,是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吳江)等科研院校與客車行業龍頭蘇州金龍攜手合作的結果。在“智能網聯城市客車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中,雙方緊扣“環境感知、決策規劃、協同控制”三大技術痛點,構建起以多源感知融合與車路協同為增量信息的智能駕駛系統進化框架,并實現了四項核心技術的突破。
大院大所在科技創新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最強大腦”裝上“紅色引擎”,其創新動能得到充分釋放。蘇州市大院大所黨建聯建實行“思想聯心、活動聯辦、人才聯育、資源聯享、發展聯進”的五聯模式,著力用黨建“共同體”賦能創新“共同體”。在去年7月9日大院大所黨建聯建年度品牌對接活動中,推介了蘇州創新創業環境政策,發布《大院大所黨建聯建“服務企業、賦能產業”倡議》,啟動“新質生產力服務團”,中科院醫工所、蘇州大學、清華大學蘇州汽研院等6家高校院所與永鼎股份、長光華芯等6家企業進行合作項目簽約,進一步匯聚工作合力,推動大院大所更好服務企業、賦能產業。
當前,關鍵核心技術已成為企業突破發展的瓶頸。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聯合41家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組建了聯合研發中心,圍繞新型顯示、電力電子等戰略領域開展聯合攻關。通過“企業出題、聯合解題”機制,國創中心累計申請核心發明專利160余項,成功突破碳化硅外延生長、器件封裝等關鍵技術,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蘇州市大院大所依托黨建聯建機制,立足蘇州各板塊創新稟賦和產業需求,賦能十大特色產業科創平臺。目前,已啟動建設硅光子集成工藝制造平臺、具身智能機器人綜合創新中心兩大平臺;新建具身智能機器人、硅光等2個產業科創聯盟,累計達10個,覆蓋“1030”產業體系主要領域,進一步推動研發平臺與科技型企業加深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合作。
推進產創融合,跑出成果轉化“加速度”
科技創新的最終價值,在于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今年,蘇州高規格舉辦了教育科技人才“三合一”對接大會,聚焦高技術供給、企業主體培育、成果轉化等融合創新方面,系統發布15條支持政策。蘇州市大院大所黨建聯建機制全方位引導成員單位精準把握成果轉化這一關鍵環節,通過搭建橋梁、整合資源,已推動實施校企聯合攻關項目1691項、總投入達35.7億元,并組織推進130項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項目,讓更多科技成果跨過從實驗室技術樣品到企業產品的“死亡谷”,實現“精彩一躍”。
作為清華大學專門從事環境類科技創新活動的唯一派出研究院,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堅持以技術服務為帆,護航企業創新,推動成果加快轉化落地,已孵化成立54家產業公司,為300余家企業和單位提供技術服務。
蘇州聚維元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扒迦A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不僅在生物質轉化技術方面提供支持,還幫助我們解決了從實驗成果到規?;a中的關鍵難題?!惫狙邪l科學家袁清焱介紹,公司因此得以快速完成將秸稈等非糧食生物質轉化為高價值環保產品的技術開發與產品落地,為綠色環保領域提供了可持續解決方案。
以“黨建紅”引領“科技藍”,三年來,蘇州市大院大所和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持續提升。比如國家超級計算昆山中心、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吳江)及蘇州大學三年的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分別超過了24億、18億與16億元。同時,推動建成17家中試平臺和33家概念驗證中心,打造“蘇創薈”App促進供需精準對接,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難點。
強化育才賦能,打造人才奔涌“活力池”
創新之力,聚于聯建。蘇州市大院大所黨建聯建機制緊緊圍繞“人才聯育”理念,通過項目路演與人才對接、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訓等形式,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注入源源不斷智力動能。
在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海外留學歸國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詹高磊已經工作了三年?!疤K州的學術交流和產業對接活動,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平臺?!彼f,蘇州還鼓勵科研人員進行創業嘗試,提供生活保障、創業指導、資金支持等全方位服務,為青年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年來,圍繞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高層次青年人才創業行動計劃,積極組織動員成員單位參與申報,并做好配套服務。截至目前,聯建成員單位累計引進科技人才(團隊)超3600人;蘇州累計發布的30位蘇州青年科學家,其中有7位來自聯建成員單位。
為健全技術轉移服務體系,蘇州市大院大所協同聯動,先后組織66個成員單位578人次參加技術經理人培訓,有力提升了技術轉移服務的市場化、專業化水平。日前,2025年度蘇州市大院大所黨建聯建·賦能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活動上,聘任了首批“海棠花紅·技術經理人”,作為社會化力量的重要補充,進一步強化對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才服務支撐。
黨建凝聚力量,共建激發活力。市委市級機關工委、市科技局將持續推動大院大所以黨建聯建整合資源,將各方力量凝聚到產業動能轉換、服務科技高質量發展上,讓黨建聯建真正成為資源整合的“連接器”、協同創新的“催化劑”、成果轉化的“加速器”,為蘇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貢獻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