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走進位于常熟的±800千伏姑蘇換流站時,頓時對西電東輸這一超級工程有了最直觀的印象。這里是白鶴灘—江蘇直流輸電工程的受端站,也是世界首座常規直流與柔性直流混合級聯特高壓換流站。“1毫秒內,百兆焦能量可以快速消納!”工作人員解釋,電從西部送出,瞬間到達蘇州,實現了“秒送”。
2022年12月投運以來,姑蘇換流站裝機容量達1600萬千瓦,截至今年9月30日,累計輸送電量766.704億千瓦時,有效緩解了華東地區中長期電力供需矛盾,促進了國家能源結構調整。
受能源變革和國家工程的影響,蘇州超前布局新能源產業,著眼于清潔低碳、安全高效,一方面開發本地電源,另一方面引進外來綠電,全市加快構建以光伏、儲能及動力電池、風電、智能電網、氫能、綠色低碳+新能源汽車為主要支撐的“6+1”新能源產業體系,2024年總產值突破8200億元。
蘇州有16萬家工業企業,盡管能源轉型力度持續加大,但主導產業仍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呈現出高產出、高能耗的特點,工業用電量位列全國第一。面對全球能源變革及自身發展需求,蘇州進一步明確新能源產業發展目標與戰略方向。《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蘇州新能源產業產值要突破1萬億元,成為繼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后的第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新能源產業一路拉升,強勁動力來自制造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清陶能源是由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團隊在昆山開發區創立的公司,自2016年起便致力于固態鋰電池的研發與產業化,不僅成功建成全國首條固態鋰電池量產線,而且實現了技術從實驗室到市場、從產業化到商業化的飛躍,為創投圈所矚目。而協鑫光電等“鈣鈦礦明星公司”同樣來自昆山。上海電氣國軒還在昆山建立了年產能達300MWh的鋰電池儲能系統生產基地。眾多新能源企業集聚,從上游材料到下游應用,完善著新能源產業生態鏈。
在蘇州高新區,產學研的磁場效應越來越強,既有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又有固德威、阿特斯等110家新能源企業,新項目群星閃耀。華能蘇州燃機示范項目裝機容量217兆瓦,是國內首個F級(80兆瓦)國產化燃機機組,也是蘇州西部片區重要的熱源、電源支撐點。
當前,蘇州已集聚新能源相關企業超1600家,其中規上企業506家、高新技術企業292家、瞪羚企業35家、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75家,在《2024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排名全國第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