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13日),《汪烈士壙志》碑在蘇州革命博物館首次公開展出。114字碑文再現了雨花英烈汪伯樂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訴說著百年前覺醒年代的熱血故事。
《汪烈士壙志》碑高36.5厘米,寬24.5厘米,青石材質,記載了汪伯樂烈士的生平事跡。碑文內容如下:汪烈士伯樂名德騏,原籍安徽懷寧,幼失怙恃,撫(養)于蘇州苦兒院,長習教育,為教師。民國十四年,五卅慘案發生,國事日非,烈士投袂入中國國民黨秘密工作,努力冠其儔。旹(時)孫傳芳羅捕黨員方亟。明年冬,被難于南京就義焉,年二十有七,夫人呂,子二,經羲、經農,又二載,窆于蘇州安樂園。謹志。
碑文雖只有短短114字,但仍為我們重現了汪伯樂從孤兒到烈士短暫一生。汪伯樂生于1900年,蘇州人,幼時孤苦無依,被送入蘇州苦兒院。后考入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他尤擅演說,多次奪得校際演講冠軍。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汪伯樂作為江蘇省立第一師范代表,加入蘇州學生聯合會。他白天組織街頭演講,夜晚執教工人夜校,以“啟迪民智”為己任,堅信“教育是改造社會的利器”,并將這一信念貫穿終生。同時,工人夜校也使汪伯樂更深入地了解了工人的生活和思想,為其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基礎。畢業后,他先后任教于市立小學、私立純一小學,以赤誠之心培育學子,深受學生愛戴。1925年五卅慘案后,汪伯樂深受觸動,加入中國國民黨,投身反帝反軍閥斗爭。他奔走于蘇州城鄉,發動民眾抵制日貨、支援工人罷工。中共蘇州獨立支部成立后,汪伯樂與獨支領導人葉天底、張聞天等志同道合,商討革命工作。在他們的影響下,汪伯樂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后成為中共蘇州獨立支部第三任書記。1926年,為了迎接北伐,汪伯樂到閶門外的中華體專任教,團結老同盟會會員柳伯英等民主革命者的力量,共同進行緊張的迎接北伐的準備工作,但不幸被軍閥孫傳芳逮捕,最終壯烈犧牲,年僅26歲(虛歲27)。噩耗傳來,蘇州各界震動,其妻呂氏強忍悲痛,獨自撫育兩個兒子經羲、經農。彼時,經羲四歲,而經農尚未滿周歲。北伐勝利之后,蘇州各界于體育場舉辦汪伯樂烈士追悼會,并以舊長洲縣署作為校址,創辦了伯樂中學。后葬于葑門外安樂園,并立碑紀念。
“據考,此次展出的《汪烈士壙志》碑應出土于蘇州安樂園,詳細流轉經歷尚待考察。”蘇州革命博物館陳列開放(文物保管)部主任查燕華介紹,該碑由“中國好人”、蘇州陳霞愛心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陳霞女士贈予蘇州革博。石碑歷經百年風雨,文字斑駁。收到石碑后,革博即刻組織專業人士對其清潔、拓片。經專業處理后,碑文辨識度大大增強,既保留了歷史痕跡,又便于觀眾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