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鄉村振興片區特色線路“和睦鄉鄰”線串聯高新區大漁村、張浦鎮金華村等9個點位。該線路強化黨建陣地引領,創新鄉村治理方法,以和諧善治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高新區大漁村
大漁村將“大漁·海棠”品牌化建設融入鄉村治理,打造“大漁?海棠”小微網格治理服務品牌,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落實家庭積分制,舉辦“線上訂購、線下兌換”積分兌換活動,以“三聯三包”為抓手,提升村民群眾參與家庭自治的積極性。引入數字化手段,聚焦“人、房、車、物、事”關鍵要素,搭建并優化數字鄉村智慧平臺,提高治理效率和精準度。依托“警格+網格”聯動機制等,聯合衛星消防站,構建“技防為主導、物防為基礎、人防為保障”的“安全網”,切實保障村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打造“大漁·海棠驛站”,豐富為民服務模式。
張浦鎮金華村
金華村著力擦亮“時代菁華”品牌,構建“12345”工作體系,組建五支“海棠先鋒隊伍”,依托黨群陣地開展特色活動,實現黨群服務全覆蓋。扎實推進“三聯三包”機制,將“和美家庭”積分與網格走訪相結合,完成234家農戶“一戶一檔、一戶一策”的房前屋后專項整治提升,積分結果通過“海棠紅幸福里基層治理平臺”公示,繪就生態宜居新畫卷。啟用“平安菁華”系統,對農房實行“紅黃藍”三色管理,節假日由“書記+干部+保安”全天候值守,提升管理水平,走出“五彩金華”幸福路。
周市鎮朱家灣村
朱家灣村充分整合資源,在村口打造一處矛盾調解、政策宣傳的“百姓客堂間”,邀請退休老黨員坐班,通過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糾紛,搭建起村民與村委溝通的橋梁。為充分激發基層治理活力,開展“家庭積分”“三聯三包”專項行動,劃分責任包干區,明確每戶對宅前屋后綠化衛生的管護責任,通過量化評分機制進行考評,積分可兌換大米、洗衣液等物品。大大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實現責任到戶、人人有責,推動鄉村治理向長效化、精細化邁進。
陸家鎮車塘社區
車塘社區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打造“民聲塘”社區治理服務品牌,圍繞黨建引領隊伍建設、數智賦能精網微格、陣地共建群青匯聚三方面推進,聚焦鄉村治理難題及居民需求。發揮“民聲塘”隊伍戰斗堡壘作用,打造“1+3”服務模式,持續提升居民幸福感。同步搭建積分數智化平臺,優化積分管理細則,以正向賦分引導房東、商鋪按消安管理要求實現合規化;同時,居民可憑積分線上發布問題,由線下能人巧匠接單解決,推動積分從“實物兌換”轉向“服務兌換”,破解以往依賴社區單一化的困境。精準對接居民需求,激發社區自治活力,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的精細化水平與溫度。
巴城鎮龍潭湖村
龍潭湖村創新推行“網格化+村民議事”模式,將全村劃分為3個網格,網格員定期走訪收集民意,大事小情在“村民議事廳”共商共議,讓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同時,發揮老黨員、老干部威望優勢,化解鄰里糾紛,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如今龍潭湖村道路整潔、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鄰里互幫互助成風尚,一幅產業興、鄉村美、治理好的和美圖景正徐徐展開。
千燈鎮吳橋村
吳橋村創新推行“三聯三包”微治理模式,將全村劃分為15個“鄰里微圈”,由5~7戶推舉帶頭人,共擔“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責任,通過“聯戶、聯動、聯評”激發村民自治熱情,變“旁觀者”為“主人翁”,鄰里互助蔚然成風,河西自然村因此榮膺“人居環境先行村”。同時,村委積極擔當,果斷收回保潔外包服務并優化管理,實現年費用壓降23.4%,而環境品質不降反升,贏得村民信任。此外,巧用柔性治理,依托老黨員、老教師等設立“評理說事點”化解小摩擦,定期召開“村民議事會”共商共議,凝聚共識。吳橋村正以精細化治理深耕和諧土壤,繪就善治和美新篇章。
淀山湖鎮紅星村
紅星村黨總支以“紅星和諧號”黨建為強勁引擎,積極探索鄉村善治新路徑。“庭院小議”成了凝聚智慧的“議事廳”,議環境衛生,村民主動清掃、落實垃圾分類;議出租房管理,積極監督租戶規范用電。在促進鄰里和諧上,村民也踴躍參與,主動調解糾紛、互幫互助。如今,紅星村內部環境整潔有序,出租房管理規范,鄰里關系親密融洽,村民自治熱情高漲,一幅鄉村和諧、善治有為的動人畫卷正徐徐鋪展。
周莊鎮南湖村
南湖村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錨定繪制新時代江南水鄉發展新畫卷目標,深耕鄉村治理。搭建“有事好商量”議事平臺,大小事務由村民共商,尤其在農房翻建中,以耐心細致化解潛在矛盾,實現全程零糾紛。針對住家船這一治理難題,堅持“試點先行、逐步推進、全面清零”思路,通過典型示范、聯動執法與長效監管,實現住家船“動態清零”。如今,鄰里和睦新風拂面,鄉村水域重現清澈,岸邊綠樹成蔭。在“和睦鄉鄰”理念指引下,鄉村和諧善治的鮮活新貌正逐步展現。
錦溪鎮三聯村
三聯村依托“三聯書場”,成功推出“憶鄉愁”評書活動,邀請村內長者深情講述村莊變遷史,喚醒村民共同記憶,進一步增強鄰里之間的認同感。創新“評書+調解”模式,在書場中嵌入“民生議事20分鐘”環節,運用“熟人評理”的柔性方式,有效化解宅基地糾紛、贍養矛盾等問題。“書場”已成為村民常態化自治實踐的生動舞臺,三聯村黨群服務中心人流量顯著增加,形成“共話家常、共解難題”的熟人治理生態,使“和睦鄉鄰”成為善治的堅實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