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級市(區)人民政府,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管委會: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市體育局牽頭制定的《蘇州縣區級足球青訓中心建設工作指南(2025~2027年)2.0版》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蘇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6月11日
(此件公開發布)
蘇州縣區級足球青訓中心建設工作指南
(2025~2027年)2.0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足球改革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按照《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中國青少年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和《蘇州市足球改革發展和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4~2027年)》相關要求,扎實推進蘇州足球青訓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與專業化,為蘇州縣區級足球青訓中心的建設提供明確指導,構建完善的青訓體系,培養優秀足球后備人才,特制訂本指南。
一、青訓目標
(一)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注重青少年球員的技術、戰術、身體、心理和社交能力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思維和堅強意志的足球人才。
(二)提高足球競技水平。
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和比賽,提升球員的足球技能和競技水平,為中國足協(蘇州)青訓中心輸送優秀人才。
(三)普及城市足球文化。
推廣足球運動,培養青少年對足球的熱愛和興趣,營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圍,促進足球運動在蘇州縣區的普及與發展。
二、青訓體系
(一)構建融合青訓體系。
融合校園、體校及社會青訓機構等資源,構建多元一體的青訓體系。校園足球普及足球知識,體校足球強化專業訓練,社會青訓機構提供個性化培訓,三者協同,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為青少年提供全面發展的平臺。
(二)校園足球。
1.加強足球課程建設。將足球納入學校體育課程體系,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保證每周至少一節足球課,注重足球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
2.組建校園足球隊伍。各學校組建不同年齡段的校園足球隊,定期開展訓練和校內比賽,選拔優秀球員參加縣區級比賽。
3.開展校園足球活動。舉辦校園足球文化節、足球技能大賽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激發學生對足球的興趣。
(三)體校足球。
1.完善體校足球訓練體系。加強體校足球隊伍建設,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注重球員的技術、戰術和身體素質訓練,提高訓練質量和效果。
2.加強體校與學校的合作。體校與周邊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養足球人才,體校為學校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指導,學校為體校輸送優秀苗子。
3.組織體校足球賽事。定期組織體校之間的足球比賽,為球員提供更多的比賽機會,檢驗訓練成果,提高競技水平。
(四)社會青訓機構。
1.規范社會青訓機構發展。制定社會青訓機構的準入標準和管理規范,加強對青訓機構的監管和評估,確保青訓質量。
2.加強與社會青訓機構的合作。學校和體校與優秀的社會青訓機構合作,共同開展足球訓練和賽事活動,整合資源,優勢互補。
3.扶持社會青訓機構發展。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提供場地支持等方式,扶持社會青訓機構的發展,降低青訓成本,提高青訓的普及程度。
三、競賽體系
(一)完善競賽體系。
1.建立多層次競賽體系。構建校內競賽、校際競賽、縣區級競賽等多層次的競賽體系,組隊參加市級以上比賽。
2.豐富競賽形式。舉辦聯賽、杯賽、錦標賽等多種形式的競賽,滿足不同年齡段和水平球員的需求。
3.加強競賽組織管理。建立健全競賽組織機構,加強競賽的策劃、組織、實施和管理,確保競賽的公平、公正、有序進行。
(二)加強競賽管理。
1.制定競賽規程。明確競賽的規則、賽制、報名辦法、獎勵辦法等,確保競賽的規范性和透明度。
2.加強裁判隊伍建設。選拔和培訓優秀的裁判員,提高裁判員的業務水平和執法能力,確保競賽的公正性。
3.嚴格賽風賽紀管理。加強對參賽隊伍和球員的管理,嚴肅處理違規違紀行為,維護競賽秩序。
四、人才培養
(一)選拔優秀苗子。
1.建立選拔機制。制定科學的球員選拔標準和程序,通過校園足球比賽、體校選拔、社會青訓機構推薦等多種渠道,選拔具有潛力的足球苗子。
2.健全輸送體系。建立市縣兩級統一的球員數據庫,進行動態跟蹤和評估,逐步實現與中國足協(蘇州)青訓中心數據平臺共享銜接。球員參加市級以上賽事應按要求在上一級體育、教育部門或足協注冊,建立穩定的人才培養和輸送渠道。
(二)拓寬人才成長通道。
1.建立升學保障機制。建立清晰的球員選拔理念和廣泛的選拔渠道,制定足球特長生的評價、升學保障等政策,探索靈活學籍制度,至少布局6所小學、3所初中和1所高中,暢通小學、初中、高中相銜接的“631”一條龍足球特長生升學保障通道。
2.加強與職業俱樂部合作。與蘇州職業足球俱樂部建立合作關系,為優秀球員提供進入職業俱樂部梯隊的機會,拓寬球員的職業發展道路。
五、教練員培訓
(一)建立培訓體系。
1.制定培訓計劃。根據教練員的水平和需求,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包括理論培訓和實踐培訓。
2.豐富培訓內容。培訓內容涵蓋足球教學理論、訓練方法、戰術分析、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提高教練員的綜合素質和執教能力。
3.創新培訓方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等方式,靈活安排培訓時間和地點,提高培訓的效率和效果。
(二)加強培訓管理。
1.建立培訓檔案。為每位教練員建立培訓檔案,記錄培訓經歷、考核成績等信息,作為教練員晉升和評優的依據。
2.加強培訓考核。對教練員的培訓效果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教練員的資格認證、續聘等掛鉤,激勵教練員積極參加培訓,提高培訓質量。
六、場地設施保障
(一)加強場地建設。
加大對足球場地的建設投入,改善場地設施條件,滿足青訓工作的需求。
(二)優化場地布局。
合理規劃足球場地的布局,提高場地的利用率,方便球員和教練員使用。
(三)提高場地開放利用率。
探索通過委托授權、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企業或專業機構負責管理運營公共足球場,提高現有足球場地包括學校體育場館的有效利用率。
七、組織管理
建立領導機制負責統籌協調本縣區足球青訓工作,制定五年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確保青訓工作有序推進。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體育教育等部門間協調機制,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加強信息溝通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足球青訓工作開展。
八、具體標準
(一)管理團隊。
有專職青訓主管和行政管理團隊。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制定的工作團隊人員管理條例、工作評估辦法。
(二)技術團隊。
1.青訓總監。選配亞足聯B級(或經認證相當于亞足聯B級,下同)或以上證書的青訓總監,負責制定和落實青訓整體工作方案、球員培養方案、教練員培養方案。
2.U13~U18梯隊教練。至少6人,其中至少2人持有亞足聯B級及以上證書。
3.U8~U12梯隊教練。至少6人,其中至少3人持有亞足聯C級及以上證書。
4.專職守門員教練。至少3人,其中至少2人持有中國足協守門員教練C級及以上證書。
5.專職體能教練。至少3人,其中至少1人持有中國足協體能教練L2級及以上證書。
6.醫科團隊。配備專職隊醫和康復理療師。
(三)場地標準。
1.訓練場地數量。至少擁有1塊符合FIFA標準的11人制天然草訓練場地,至少1塊符合FIFA標準的11人制人工草訓練場地,至少1塊配備照明、看臺及更衣室的訓練或比賽場地,8人制、5人制場地若干。
2.訓練場地權屬。自有或具有3年以上固定使用權。
(四)梯隊標準。
1.培養方案。有明確的球員培養方案、訓練管理工作規范、標準流程及工作評價體系。
2.球員發掘與選拔。定期更新球員庫,開展縣區級訓練營,并向市級訓練營推薦優秀球員及教練員。
3.U16~U18年齡段:至少儲備2支球隊,每支球隊至少20名球員。每周訓練不少于10小時,每年參加不少于25場國際國內高水平賽事。
4.U13~U15年齡段:至少儲備3支球隊,每支球隊至少20名球員。每周訓練不少于8小時,每年參加不少于25場國際國內高水平賽事。
5.U8~U12年齡段:至少有3支球隊,每支球隊至少20名球員。定期開展足球訓練,組隊參加蘇州青少年足球聯賽U系列比賽。
(五)球員培養成果評估。
自2024年起,至少有2名球員輸送至市級以上精英隊伍。每年制作技術工作報告和管理工作報告。
(六)配套條件。
1.有專門使用的力量房、健身房(配備訓練器械)、辦公設施。
2.有配套的醫療檢測室(急救室),配備AED設備和運動創傷急救或常見創傷疾病治療的設備,在當地二級甲等及以上的醫療機構開辟綠色通道。
3.有條件的配備專門使用的康復、科研用房(配備醫科設備)和運動員公寓、教室、餐廳等生活設施。
九、以上指南可根據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工作要求及具體實際動態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