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伴隨高溫潮濕天氣和暑期活動增多,本月需警惕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的輸入性風險,防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同時居民在夏日工作或外出時注意預防高溫中暑。
蚊媒傳染病 關注度:★★★★☆
蚊媒傳染病指的是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病原體的疾病。其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是在全球廣泛流行的2種常見病毒性蚊媒傳染病。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經媒介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登革熱的常見癥狀通常表現為發熱、皮疹、全身疼痛,嚴重者可發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臟器損傷等。登革熱高發于熱帶、亞熱帶,如東南亞地區和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地區。
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患者典型臨床特征是突然發熱,經常伴有嚴重關節痛,尤其影響手腕、踝關節和指趾等小關節。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較常見。大多數人一兩周內恢復,但部分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更久。
防控建議
避免蚊蟲叮咬是預防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的最佳保護措施。防控的關鍵在于切斷蚊蟲的“生存鏈”和“叮咬鏈”,也就是清積水、滅蚊蟲、防叮咬。
日常生活中防蚊要做到:
1.家中安裝紗窗紗門,睡覺使用蚊帳。
2.居家有成蚊時,可使用殺蟲氣霧劑、蚊香(盤式蚊香、電熱蚊香)等衛生殺蟲劑,或電蚊拍等滅蚊工具。
3.外出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嬰兒車使用嬰兒車蚊帳。
4.暴露皮膚涂抹有效驅避劑(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等有效成分),按說明書使用、定期噴涂。普通花露水具有止癢效果但沒有驅蚊效果。
5.外出活動出汗后,要及時洗澡。
6.伊蚊白天叮咬高峰是黎明前和傍晚后(尤其是6-8時,17-19時),減少這些時段在樹蔭、草叢、灌木、積水等處逗留。
日常居家滅蚊要做到:
伊蚊主要孳生在小型容器積水內,清理積水環境很重要。
1.家中的花盆托盤、水桶等小型積水容器,垃圾、廢舊雜物、雜草等要經常清理。
2.家庭備用蓄水池和種養水生植物的水體,要堅持每周換水一次,換水時應將蓄水池內壁和水生植物的根部及容器內壁徹底清洗干凈或使用沙子養植。
3.有庭院的家庭要經常清疏排水溝渠和排污井,保持流水暢通。房前屋后不常用的盆罐應清除或倒置存放(翻盆倒罐),防止積水。
4.建筑物的反梁結構和平頂屋應設置排水系統,每周疏通和清除淤積一次;雨棚要改建成斜坡,防止積水;屋頂水箱加蓋密閉。
5.對不能清除的孳生地要用投放滅蚊蚴劑和養魚的方法控制蚊蚴孳生。
出行防護要做到:
1.出行前查閱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部分旅行者(如孕婦)可依據此類信息判斷是否應避免前往該地區。準備足量的防蚊用品,包括含避蚊胺、避蚊酯等成分的驅蚊液或噴霧、蚊帳、淺色長袖衣褲等。必要時可準備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用于緩解發熱或肌肉酸痛等癥狀,以備不時之需。
2.行程中要做好防蚊措施。(參見上文)
3.外出結束后2周內主動做好自我健康監測,避免蚊蟲叮咬。
劃重點:無論是行程中還是返程后,如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相關癥狀,不要猶豫,主動就醫并向醫生說明旅行史、有沒有被蚊子叮咬過,以便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關注度:★★★★☆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性疾病。常見癥狀主要為發熱、咽干、咽痛、咳嗽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鼻塞、流涕、腹瀉、結膜炎等。老年人和免疫低下者感染后轉為重癥的風險相對較高。
防控建議
1.保持手衛生:牢記七步洗手法,勤洗手;使用流動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搓洗雙手;避免手接觸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
2.加強通風換氣:定期開窗通風,確保空氣流通。
3.做好個人防護:進入人多密集或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時,應科學佩戴口罩。
4.做好健康監測: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發熱、咳嗽、乏力等癥狀,及時就醫。同時,避免與有癥狀的人員接觸,以免交叉感染。
高溫中暑 關注度:★★★★☆
中暑是在高溫環境下,由于熱平衡和(或)水鹽代謝紊亂而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和(或)心血管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風速小、體弱、對熱不適應、勞動強度過大或時間過長、過度疲勞等都易誘發中暑。老年人、嬰幼兒和兒童、慢性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及戶外體育運動愛好者等是高溫中暑的高危人群。
防控建議
1.防暑:盡量避免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中;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
2.降溫:使用空調等設備降溫,地面灑水,保持室內通風,注意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適宜溫度為26℃~28℃,適宜濕度為40%~65%。夜間和清晨時段可通過開窗通風降低溫度。
3.補水:及時補充水、鹽分和礦物質;可少量多次飲水,不宜等感覺口渴時再飲水。
4.特殊人群注意事項:高溫作業人員應避免高溫時段室外作業,隨身攜帶防暑降溫藥品;高齡老人、孕產婦、嬰幼兒、有慢性疾病等人員,應避免高溫天氣外出,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